陈久双:25年本硕博求学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28 浏览次数:次编写语
自1933年以来,新澳门六合彩
高举“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精神旗帜
立足浙南大地
培养了24万余高素质人才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新澳门六合彩 校友办推出
“学长榜样”系列访谈栏目
聚焦校友一往无前、不负韶华
的拼搏岁月
探寻校友成功背后的心路历程
展现新澳门六合彩 人迎接挑战、奉献青春
的榜样故事
希望激励更多的新澳门六合彩 人
努力拼搏、奋发成才
传承发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
的校训精神
校友简介
陈久双,1977年出生,温州龙湾人。1996年考入温州师范学院(现新澳门六合彩 )美术专业,2000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王嘉廉优秀毕业作品奖。2007年至2016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至202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博士并获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近年来,作品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展,策划“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秘密花园”等群体艺术展等,撰写艺术评论。
看似顺风顺水的“本硕博”求学路,陈久双走了整整25年。温州师范学院(现新澳门六合彩 ,以下简称温师院)本科毕业后,他曾在瓯海区景山中学(现为瓯海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景山中学)任教,为了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他辞职到了杭州,考上了中国美院的硕士。硕士毕业后,他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一边教学一边画画。期间,他的作品参加了在芝加哥、洛杉矶、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重要艺术展览。同时,他也以策展人身份策划多个艺术展,并撰写艺术批评文章。2016年,他辞职考取了清华大学“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方向的博士。2018年,他获得清华大学海外访学奖学金,以访问学者身份访问牛津大学。期间在该校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在具有四百多年历史之久的大学老图书馆做学术讲座。2021年,陈久双完成了三十几万字的梵高研究博士论文,该论文被评审专家鉴定为:“有力地回应了欧美和日本学界主导的研究,有效地推进了本土化梵高研究现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梵高艺术批评的休止状态。”目前,他生活、工作于香港。
从温州到杭州到北京,一步一个台阶。在他看来,读书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思想流动,生命才能更新。每次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遵循自己的内心,跨出去一步。漫漫求学路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了!
学习艺术的起点
1996年,陈久双成为温师院美术系的本科生。他是美术系的第三届本科生。温师院作为省内较早成立美术系的本科院校,美术教育是全省排名靠前的重点学科。
陈久双在学院路校区就读,在他的记忆里,这是一座小而美,充满乡村田园式韵味的学校。“校区很朴素。学校小到有几位‘校花’都可以数得出来。”在这里,陈久双度过了四年的青葱岁月。
那时候,他和同学会向老师借把钥匙,打开一间空教室当画室,开始埋头创作。手机、网游还没有如今普及,同学之间的集体活动非常多。操场上,常常有同学抱着吉他在唱歌,还会邀请校外的歌手来捧场。陈久双还记得,那时候非常流行摇滚乐。
晚上经过操场,有时会遇到一大群同学放着音箱,点着蜡烛,庆祝生日。因为校园小,不同专业的同学经常互相串门。令陈久双印象深刻的是,在寝室的时候,经常会有隔壁中文系的同学跑过来,拉着他们谈哲学家海德格尔与科特·科本。当时的他还似懂非懂,但这种交流迸发了想象,带来了思考和求知欲。
20多年前在温师院求学的这段时光,开启了陈久双的艺术生涯:“这里是我学习艺术的起点,也有不错的艺术学习氛围,老师们对艺术和教学都有很高的热情,在许多方面他们至今仍旧是我的榜样。”
和专业美术院校的细分不同,在温师院的美术教育专业,陈久双接触到很多的专业方向,包括国画、油画、版画、素描、艺术设计等。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为学生带来了多样的艺术启蒙和视野。当时的老师涵盖老中青三代,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年长的老师如沈尧伟、罗福崇、张如元等要求都非常严格,重视基础学习;而中生代教师黄良、梁力宏、蔡可群等提供了可靠、扎实的专业教学,年轻刚入校的老师如黄良廷、罗立龙、丁海涵等人则带来了活跃的艺术氛围和新思想。
老师们虽然教学严格,但学术氛围宽松,积极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作。师生之间的这种思想“流动”令他迸发出了创作的热情。
陈久双的毕业作品《同学》,至今还陈列在母校的美术系走廊。在他看来,虽然技术上来说,这个作品并非完美,但作品背后的那种年轻时的纯真、迷茫、执着以及强烈的表现欲,已是今时不可复制了。
在这种氛围影响下,陈久双和班上的几位同学后来都走上了继续深造的道路,投身艺术事业。毕业后,他们仍和母校的老师保持联系。
下定决心辞职考研
结束了四年本科学习后,陈久双来到景山中学任教。工作一年后,他辞职去了杭州。“走出这一步,是有些莽撞的!可能是年轻人的荷尔蒙在‘作祟’吧!”陈久双说。
当时的陈久双“冲动”地想要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和环境互动,实现自我的成长。2000年,他放弃一份外人眼中稳定的工作,一腔孤勇地去杭州继续深造。“当时的考研资讯并不发达,辞职的压力蛮大的,需要决心和做出一些牺牲。”
顶着经济压力,辞职考研的时候,陈久双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却得到了母校金松、蔡可群老师的支持。老师鼓励他走出去,还积极帮他了解考研资讯。“学艺术的人没有那么现实,也更包容各种可能。”
刚毕业的陈久双手头并不宽裕。他还记得,初到杭州时,他带着工作一年的积蓄15000元,结果报班就花了12000元,全身上下只剩3000元。
对于艺术生考研来说,英语是一道坎。有半年时间,陈久双在浙大玉泉校区西门外青芝坞租了一间阁楼,准备考研,专攻英语。“每日从早到晚,下了很大的功夫学习英语,非常自律,就像苦行僧一样。”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英语水平的突飞猛进。他写的博士论文,基本上都是用外文资料作为研究参考。
“其实我的语言天赋一般,苦学英语的另一个原因是有阅读需要,为了能读懂西方美术、文哲、宗教等理论。”有了这股发自内心的动力,他就一点点啃下了英语这块‘硬骨头’。2018年,他去牛津大学作学术访问时,语言已经不再是他了解西方文化的屏障了。
2006年,陈久双成功“上岸”,考上了中国美院的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在中国美院教了9年书。对于画画的人来说,这本可以是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但经过9年的工作后,他感觉各方面开始有一种饱和感和倦怠。“工作十年,役役苦辛,所幸无愧。需要一个借口和理由离开,切换跑道,或许,读博是一个看起来比较合理的诉求。”
如果说考研靠的是集中时间高强度的突击学习,那么陈久双考博的信念则是来自长时间在知识和思想上的自觉沉淀和积累。
陈久双报考的是清华大学岛子老师的博士。岛子是著名的诗人、画家和批评家。陈久双此前和岛子老师的学生郝青松、王蕾等有过一些接触,钦佩岛子老师的谈吐和见识。2015年,他在一个展览上初次遇见岛子老师,很有眼缘。陈久双遂上前毛遂自荐,直言“想来考您的博士。”陈久双言毕,岛子老师蹦出一句:很难考的!陈久双先是一愣,随即释然,很认真地说,那就试一下吧,考不上也没关系。岛子老师非常豪爽地说:“行,那欢迎来考试。”这便是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初识经历。
在陈久双看来,或许博士生导师们更看重的是个人心智、学识、专业根基和学术前景等方面。放下工作,走入“修道院(象牙塔)”,在思想上清空自我,作一段存粹的学术研究,在当时看来,也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动,毕竟人到中年的时候,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不会像二十几岁时的那么任性。
陈久双考博顺利上岸离不开妻子最坚实的鼓励。当初他考博的决定获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妻子相信这是重要且必要的一步。此外,好友华强、蒋梁、勇亮等人也都设身处地给予陈久双勉励和支持。
持续支撑一种求学、求知的状态,成了陈久双多年的习惯和坚持。
▲在牛津大学访学,左二为陈久双
保持独立的思考
关于启蒙,康德说:“启蒙就是人从他咎由自取的受监护状态中走出来。”人摆脱不成熟的标志是在没有别人引导的情况下具有能够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勇气和能力。学习则是为了对抗自我的无知和脆弱带来的黑暗和恐惧,学习好像选择了颠覆自己。
“我羡慕年轻学生的状态,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力量,学到很多。”毕业多年的陈久双希望和广大学弟学妹分享的感悟是保持独立的思考。“个体在很多时候是没有选择的,所谓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有各种的机遇、契机,也是环境的驱使,当然,这种成功也可能只是一个假象而已。坦然面对自己的位置,诚实面对自我个体,过一种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警惕世俗的条条框框来定义我们的人生,警惕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和标准。”
在他看来,艺术是一种对话,可有一个庄严的目的,关乎真善美。它提醒人们在观看、审美、思考方面的多样性、深度和可能性。艺术不应是作为自我的彰显和飞扬跋扈的表现,艺术是对他者的呼唤,艺术是在关系中诞生,关系中相遇,是与世界的交流,是一种呼唤、回响、对话的行为以及新的空间开启。
关于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如今的学弟学妹可选择的余地更大,可以考研、可以留学,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便利作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本土艺术家。不像当年的他,只有通过地理位置的改变才能接触到更多的资讯和交流。
陈久双鼓励学弟学妹,大胆尝试,尽量不留遗憾,诚实面对自己的脆弱和失败。“每个人的经历无法复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方式和状态,相信耕种有时,收获有时,尽量面对自我,也面对他者吧。”
Copyright © 2022 新澳门六合彩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新澳门六合彩 公众号
新澳门六合彩 抖音号
校友公众号